陆红卫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系统性提升居民小区内河道(湖泊)污染治理能力的建议收悉,经商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小区内河道(湖泊)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以幸福河湖为导向,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统筹实施控源截污、畅流活水、长效管护等措施,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促进河道水体有序流动,着力改善区域河网水环境质量,让老百姓享受到水环境提升带来的“生态红利”。
一、主要做法
一是狠抓控源截污。开展小区雨污分流排查整治。结合“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全面排查整治达标区内居民小区内部雨污管网和检查井错接混接,实施阳台污水收集处理等,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开展雨污分流工作,杜绝小区生活污水直排入河。2024年,我市完成14个达标区建设,合计面积40.3平方公里;累计建设完成86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面积236.65平方公里,达标区建成比例57%。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2024年完成东港四期5万立方米/日扩建工程、海安市城北污水处理厂2.4万立方米/日扩建工程、启东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5万立方米/日新建工程建设,年内新增12.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全市新改建市政污水管网61公里,排查修复污水管网245公里。
二是推进畅流活水。流水不腐,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区域治水工程,科学划分治理片区,打通河道堵点断点,因地制宜布设控导设施,实现大小河道常态流动、连片活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截至2024年底,区域治水累计实施引、排、连、控工程570余项,覆盖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今年计划再新增1000平方公里。目前南通市主城区主要河道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或优于Ⅲ类标准,实现了“一江活水进城、满城清水归江”,海门通启中片、通州团结河片区、海安栟北片区等已建成片区内主要河道水质基本达到Ⅲ-Ⅳ类,部分河道污染物指标下降90%。市区城山河、铺港河、启东头兴港等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首选地。
三是加强水质监测。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在线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当前我市已在主要河道建成145个国、省、市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小区内河道(湖泊)排水汇入主要河道后,自动监测站对河道水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监控数据实时集成至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一体化系统。通过全景式生态环境研判“一张图”实现实时查询、达标率统计、报表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助力执法人员现场核查,提升水环境问题处置效能。
四是落实长效管护。结合“河长制”,压实各级河道管护责任,充分发挥河长牵头抓总作用,凝聚各相关部门力量协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日常巡查,巡河过程中发现的水面保洁不到位、疑似排污等问题,及时交办整改。在部分具备养殖条件的河道推行“以河养河、以鱼护河”管护模式,通过生物治理手段为水域生态“添活力、促净化”,同时激励沿线百姓参与管河护河,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目前全市已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2021年以来已整治河道未出现反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严格控制入河污染总量、持续扩大水环境容量,有效去除河道累积污染存量,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
一是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聚焦雨污分流不到位、雨污水管网错混接、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等问题,实施污水管网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按照5~10年为一周期,持续滚动开展排水管网排查检测,推进混错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和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检查井缺陷问题修复。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运维模式,实现厂网专业化养护、规范化作业、全过程监管。
二是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和溯源。在监测应用上再深化,充分运用智慧平台数据,提升预警精准性与问题溯源能力强化分析研判对决策的支撑作用,鼓励相关部门、小区物业等单位在小区内河道(湖泊)建立监测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重点国省考断面关联区域管网现场溯源排查力度,结合排口整治行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发现小区内晴天排水、雨污混流等问题,及时推进整改。
三是进一步推进区域治水常态活水。围绕全域覆盖的目标,巩固提升已治理片区,持续新增治理片区,不断扩大治水范围,实现全面活水、持续活水、按需活水、两利活水、高效活水、连片活水。在治理过程中,以老百姓身边的河道为重点,加大集中居住区河道的整治力度,建设幸福河湖和城市河道公园,解决好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水问题,提升老百姓的幸福体验。
四是进一步营造全民护水浓厚氛围。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广告牌、公示栏、宣传栏等,加大河道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号召广大群众杜绝向河道及周边倾倒垃圾、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积极营造爱河护河、珍惜河湖环境的良好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通市河道治理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水利局
202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