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21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农村小微水体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水利局 发布时间:2025-10-11 累计次数: 字体:[ ]

朱晓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农村小微水体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美不美,关键要看水,农村小微水体包括沟、渠、河、塘等,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因其规模小、数量多、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治理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在农村水环境提升方面,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强化系统治理、科学施策,统筹推进小微水体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面貌,加快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责任落实。农村小微水体管护主体在镇村,目前我市共有村级河道15267条,均已纳入河长制管理,每条河道设有一名村级河长,启东、海门泯沟多达5万余条,分片设立了片长,另外还有大量的沟渠、池塘等水体纳入农村网格化管理,配备了专属网格员,各地结合实际还聘请了“巾帼”河长、“企业家”河长、“银发”河长等民间河长1600余名。去年以来,通州区金新街道率先在全市开展沟塘摸排登记工作,共登记802处沟塘等小微水体,准确记录位置、水位、长度、面积,建立数据库、统一编号,并竖立公示牌,实现沟塘精细管理。

二是加强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近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6万余座,332个村完成整村推进。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新方法,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1%以上,高效植保和秸秆机械化处理能力达到90%以上,机械化烘干能力达到85%以上。推广养殖新技术新方法,坚持种养结合,按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农牧循环新机制,加快推进种养科学配套、形成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态农业新格局。科学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化肥、农药科学施用指导工作,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3%,配方肥应用面积占比60%。全市化肥农药总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3%、2.5%。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加强尾水达标排放管理,持续推进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集成推广“三池两坝”(或“四池三坝”)、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微生态活水净化、尾水集中处理站、贝类净化五种尾水处理模式,落实养殖尾水排放信息登记备案制度,促进尾水达标排放。

三是加强生态修复。激活农村水网,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近年来,我市结合区域治水,着力破解平原河网水动力不足难题,科学划分治理片区,全面打通农村河道堵点、断点,因地制宜建设控导工程,促进农村水体常态有序流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全域水环境质量,目前区域治水覆盖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特别是探索创新了农村排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农沟和农村居住河,构建河—渠—田—沟—河的农村水系“微循环”,将广袤的农田作为净化水质的湿地,既留住了肥水,又促进了农村水体的常态流动。建设生态幸福河,实现水体可亲可感。

以农村居住河为重点,以“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为目标,打造亲近自然、畅享生活的滨水空间,全域推进农村生态幸福河建设,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去年如东县石南村打造河长制文化园,串联5处小微水体,实现渠塘互通互济,配备水生植物、人行步道等,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道3644条(段),建成生态河道4994.81公里,擦亮乡村振兴水韵底色。

四是加强长效管护。严格水域保护。农村小微水体具有一定的调蓄空间,承担着供水、灌溉、生态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水域保护办法》相关要求,开展水域状况评价等工作,落实等量等效替代等管控措施,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衰退。深入推进河道管理“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动,2023年以来整治四乱问题1696处。抓好日常管护。具备养殖条件的水体,推广养鱼护水的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同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探索“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模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秸秆禁烧禁抛巡查等,常态化发现问题、交办问题,闭环式落实问题整改,重点督促各地做好季节性水葫芦、浮萍等打捞工作。

农村小微水体整治涉及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协作、一体推进,聚焦老百姓身边的小微水体治理和管护,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凝聚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区域治水、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河道建设等,因地制宜推广农村排水资源化利用,进一步畅活农村水网,完善亲水设施,深入挖掘小微水体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把小微水体治理的难点变为农村人居环境的亮点。

二是聚焦关键领域。紧盯厕所、污水、垃圾,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改厕计划,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整县制运维,推动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加强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和收运处置,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镇村全覆盖,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及时分享工作成效与典型范例,引发群众共鸣。通过建立公众监督反馈渠道,利用积分制等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村规民约等,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营造共治、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南通市水利局

202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