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国庆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通吕、通扬运河市区段治理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南通市区大运河沿岸精细化保护与活态化塑造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及南通文旅集团,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吕运河、通扬运河是江苏省骨干河道,也是我市江海平原水网引排“大动脉”,更是江海联运的黄金水道,承担着防洪排涝、供水灌溉、航运、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通吕运河市区段10.8公里,西起长江、东至海港引河,通扬运河市区段11公里,北起九圩港,南至红庙子河。河道历史悠久,不仅见证了南通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再到现代化都市的跨越,也承载着两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河长制为抓手,以幸福河湖为目标,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扎实推进通吕运河、通扬运河治理和保护,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河长制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建立了市、县、镇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常态化巡河、治河、护河,不断推动河道治理提档升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2021年以来完成水污染防治、水系连通、黑臭河道治理、“三清”“两违三乱”专项整治等治理任务236项。目前通吕运河、通扬运河全段实施机械化保洁,常态保持面洁坡净、岸绿景美。针对通扬运河岸坡局部破损等问题,累计修复岸坡2km,投入资金约3200万。近两年,通吕运河、通扬运河市区段先后建成百花河道公园、五龙汇公园及运河生态景观带等项目,为沿线群众提供了集游憩、休闲、文化宣传等功能一体的滨水空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是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强化运河水质监测和溯源,构建多层次截污控源体系。2025年,通吕运河、通扬运河河道沿线两岸各300米范围共排查入河排污口516个,已完成整治513个。针对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上的2个国考断面设置“一图一策”方案,覆盖农业、生活、工业等污染源。依托现有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网络,结合卫星遥感反演、水基因溯源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运河实施常态化监测溯源和分段溯源。通吕运河、通扬运河全线共设有12个水质考核断面,2024年所有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三是水文化保护传承初显成效。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让历史文脉在波光潋滟中延续。编制《南通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确定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范围以通扬运河为主,深入挖掘彰显运河盐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系统梳理沿线文物、历史街区、名镇名村等资源,依托运盐水系及大生纱厂等近代工商业遗存,重点建设“两带十二点”主题展示区。运河沿线已打造运河文化广场、1269运河记忆、唐闸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多个文化展示节点,以“文旅+体验”“文旅+IP”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举办“长物有志”市集、主题研学等活动,制作微短剧《齿轮上的时光糖》,提升大运河沿岸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当前通扬运河还存在护岸老化、景观绿化有待提升、水文化挖掘展示不够等问题。下一步,我们结合您提出的宝贵建议,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保护,着力打造水岸共生、文景共荣的城市幸福河道,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高标准推动河道综合整治。与交通部门对接,将通扬运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纳入“十五五”规划,统筹实施河道疏浚、岸坡防护、绿化提升、景观打造等措施,打造沿河绿色生态廊道,进一步提升河道引排能力,保障河道两侧道路安全和区域防洪排涝安全,持续改善河道整体面貌。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及专项债券支持,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巩固提升河道“三清”和“两违三乱”整治成果,推进“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加强违章建筑整治清理。
二是高效率抓好沿线控源截污。全面强化监测溯源与快速响应,密切关注河道水质变化,充分利用好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做好分析研判。加密监测网络,结合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提升对隐蔽污染源的精细解析能力。建立健全基于预警阈值的“监测—预警—溯源—处置”快速响应闭环流程。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并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加快推进运河沿线城镇建成区,特别是老旧城区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有效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控制雨季溢流污染。通过河长公示牌、举报电话、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治水护河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高质量推进水文旅融合。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的挖掘,进一步了解掌握运河文旅资源分布、等级和保存利用情况。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支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索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打造文旅融合产品,制作话剧《沧桑巨变》、小品《江边渔歌》、歌曲《山水之间是我家》等一批反映运河文化和长江大保护成果的精品,探索开发长江运河游船路线,推出文化遗产游、博物馆研学游、生态文明体验游、亲水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以“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唐闸为核心,积极规划建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文化展示区。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岸绿景美的滨水空间,不断丰富数字化展示手段,推动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南通文旅”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出运河旅游系列专题,面向国内外讲好大运河南通段的精彩故事。
南通市水利局
202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