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39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南通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5-10-15 累计次数: 字体:[ ]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数据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与数字化转型

(一)搭建应急监管数字化底座。依托南通市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与应急一体化平台,以及省应急厅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和粉尘涉爆监测预警系统,整合236家重点危化品企业、55家重点工贸企业的全方位信息,包括三维建模、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可燃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等数据,实现对各类危险源的实时精准监测与预警。借助南通市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感知数据实时监测、事故与自然灾害救援、事故推演、应急处置和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等功能。通过汇聚气象、水利、消防等多部门数据,并结合区县上报及省厅回流数据,形成全覆盖数据网络,为灾害事故救援调度和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完善第一响应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发现、研判、处置和反馈的全流程工作机制,构建“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跟踪问效”联动体系,建立各级应急负责人联动群,实现快速响应、核实和协同处置,保障舆情平稳,对重大敏感舆情,坚持线上跟踪与线下处置同步,及时现场指挥、救援和开展群众工作,从源头化解风险。

(二)打造智慧应急创新场景。一是建成南通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警示教育体验馆,面积约630平方米,分为公共安全与生产安全两大警示教育培训体验区。综合运用多媒体、声光电、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专业安全知识,设置多种互动体验系统,以体验方式提升公众安全素质和防护意识。截至目前,全市线上线下接待参观体验达38.4万人次。二是创新推行“零接触、高效率、广覆盖”非现场执法模式,以移动智能AI眼镜为核心,配套执法综合系统,运用光波导屏幕、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亮证执法、隐患自动识别、辅助文书制作和法规案例推送等功能,可在线对重点企业和领域实施全面安检。“安全执法移动智能电子监控技术创新应用”入选应急管理部2024年创新应用试点项目。三是推进电力气象联合大数据创新应用,深度融合政府与电力数据,构建六大监测模型,涵盖危化品企业重过载生产、限产时段违规生产、负荷频繁骤变、周边居民活跃度、气象灾害研判及化工企业风险值分析,实现对风险隐患的精准识别与有效控制。

(三)持续推动化工企业智慧化转型。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推进机制,常态化跟踪相关事项进展。指导全市113家涉及高危工艺或重大危险源的化工生产企业率先开展“5G+智慧工厂”和“无泄漏工厂”建设。截至目前,29家企业启动“5G+智慧工厂”建设(3家已完成),104家企业启动“无泄漏工厂”建设。推动重大危险源企业实现动火作业全过程视频监控,80家企业中已有63家完成建设。持续推进高风险工艺企业应用连续流、微通道等新技术与新装备,鼓励优化工艺流程,压降反应安全风险等级。截至目前,19家涉及30套高危工艺装置的企业中,已完成5家企业10套装置的改造应用。

(四)推进城市本质安全智能监管建设。贯彻落实市安委会全体(扩大)会议暨今冬明春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会精神,推动本质安全风险智能化识别与监管数字化转型。市安委办印发《南通市城市本质安全智能监管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构建数据资源池、推进城市生命线及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监管以及建设智能监管预警平台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近期正依据年度行动方案,开展城市本质安全智能监管系统及场景数据建设摸底调研,为市级智能监管数据资源池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后续将定期调度各相关单位建设进展,持续推动城市本质安全智能监管工作。

(五)积极推进“数字消防”建设与应用。整合现有“三合一”、群租房、DCS监测预警、消防车通道监测预警等系统,以及综治网格化平台消防模块、安消一体化系统、消委办信息平台和无人机机舱平台联动应用,构建城市火灾风险评估“驯火”预警平台,对接南通市政务云数据资源,实现风险动态监测、火灾形势预判预警与社会监管协同,全面提升火灾防控能力。加强技防物防消防设施建设,将推广安装简易消防设施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计划为全市重点弱势群体家庭安装无线智能感烟探测报警器和简易喷淋设施8500套以上,提升早期火灾报警和灭火能力。

二、夯实基层实战基础,不断筑牢应急指挥防线

(一)打造综合性指挥阵地。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打造党委和政府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主平台。高标准建设升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横向联通公安、消防、交通、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卫健等17个部门和单位,整合8300余万条数据,实现“一键调度”各级力量、“一键启动”应急响应、“一图指挥”应急救援,为高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多部门联合值守。探索应急与消防联合值守新模式,初步制定《应急消防联合值守工作制度》。平时通过视频联接、一键响应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联合值守与联调联战,有效提升灾害事故初期的快速响应、协同处置与整体作战能力。在自然灾害高风险时段和灾害事故响应期等重要节点,根据应急预案和工作要求,适时启动多部门集中联合值守。

(三)夯实规范化值班基础。印发《南通市应急管理局值班工作规范(试行)》等制度,明确值班流程与人员职责。创新推行节前“五好”培训(汇总好值班文件、细化值班要求、制作值班安排表、明确注意事项、提醒常用电话),为带班值班人员提供清晰指引。量化通信装备考核标准,以“多灾种+多场景+多预案+多设备”模拟环境,不定期组织点调和演练,开展无脚本实战通信拉练,提升应急通信装备与操作人员的实战能力。建立量化值班评价机制,每月对县(市、区)的制度落实、信息接报、通信保障等情况进行评价通报,以评促改,提升值班值守效能。

(四)构建可视化应急响应圈。积极打造“市—县—乡”三级可视化指挥响应圈,市、县配备视频终端、指挥箱、布控球、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等关键装备,10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配备智慧屏或布控球,实现应急处置现场30分钟内可视化呈现,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持续完善预案管理和队伍建设

(一)先行先试,强化预案管理。南通市创新形成“市县‘1+N’和基层‘1+13+X+Y’”预案架构,实现103个乡镇(街道)、1929个村居(社区)应急预案100%全覆盖。积极推进海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以“四缺”问题为导向,推动完善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成果加快落地。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度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提升各地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召开市级部门应急预案、演练和救援队伍建设交流推进会,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预案管理、演练实效和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服务引导,提升队伍能力。统筹推进全市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指导江山队等救援队伍加强宣传和开展公益活动,制作三期“我会救援”微课堂短视频,服务指导企业及社会各界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发挥队伍社会价值。为燕信队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50万元,采购危化品道路救援制式车辆,切实提升我市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救援处置效率。组建城市救援、水域、森林、搜救犬、地下有限空间、车辆事故救援等专业队伍,按标准配备专业救援装备,加强专项技能培训,开展实战化拉动训练,实现软硬件实力双达标,提升全市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化处置水平。

(三)学练结合,夯实培训竞赛基础。联合市机关工委、人社局、总工会、红十字会等单位成功举办第四届南通市应急救援队伍职业技能竞赛,各地180名队员参赛。举办2025年南通市规划与救援协调培训班,邀请省应急厅预案处领导、国家安科院理论所所长等权威专家,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四)延伸拓展,深化合作指导。进一步加强南通、泰州地区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与资源共享,联合泰州市应急局组织南通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海安燕信队与江苏省危化品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泰州基地签订协同联动战略合作协议。受省厅邀请,指导燕信队在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上作专题报告,并组织163人观展。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三支力量”联合集中点验,我局组织6支应急救援队伍共60人参加点验。指导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通赛区比赛、南通马拉松、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应急救援工作。

四、优化应急储备机制,不断加强应急装备建设与储备

(一)构建四级储备网络,优化区域调配布局。构建以“市县两级储备为主体、镇村储备为补充”的四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成1个5000平方米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县(市、区)均建成1000平方米县区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在通州湾示范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2处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前置点,构建沿江沿海应急救灾物资“一小时调拨圈”。目前,市县两级储备救灾应急物资约13.7万件。

(二)延伸基层储备体系,打通保障“最后一公里”。推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向镇村延伸,目前每个县(市、区)建成2个150平方米镇级物资储备库,70%的村(社区)建立物资储备室,储备帐篷、棉服、装备等各类物资27.4万余件,激活救灾物资保障“神经末梢”,形成市—县—镇—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三)推行多元储备机制,增强物资保障弹性。落实多元化储备,按照“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原则,拓展储备方式,对不易保存、易过期的即食食品(如水、方便面等)实行协议储备,市、县发改部门均与至少2家当地商家签订供货合作协议。

(四)推进智能管理与装备建设,提升应急响应效能。推进消防防护装备清洗中心、车辆装备维修中心建设与规范管理,依托钉钉平台优化车辆装备维修诊断线上流程,强化应急物资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推进智能应急装备储备库建设,实现装备储备智能化、信息化、模块化,积极构建协议保障、动态保障、社会化保障等多元化保障模式,着力打造智慧型储运一体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目前,全市消防救援队伍配备执勤消防车503辆、各类器材10.7万余件(套)、冲锋舟(橡皮艇)37艘、灭火药剂423吨。先后采购88米以上登高平台车、通信指挥车、多功能重型抢险救援车等特种车辆,各板块实现70米以上举高类消防车全覆盖。

五、发挥保险兜底作用,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保险”模式。

(一)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推进风险减量管理,有效降低群众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年度“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构建“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型服务模式,以风险减量服务实现“大灾无大损”。建立“保、防、救、赔”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承保公司与南通气象部门达成战略合作,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已发布6次大灾预警,累计发送风险提示函1000余份。投入28.5万元,在我市各地企业仓库、车间、厂房、地下车库、厂区河堤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安装无线水淹报警器、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共686台。通过中心指挥调度、现场巡查防护和紧急避险转移等环节,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实现灾害风险的实时监测与提前预警。依据水淹报警装置预警信号,已处置灾害风险415次,显著降低了灾害损失。

(二)安全生产方面:一是强化各方联动,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南通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代表和保险机构共同探讨安责险推进中的难点与堵点。与金融监管局南通分局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加强在保险机构合同履行和事故预防服务质量提升方面的沟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工作局面;二是强化履职主动,实现全域应保尽保。以“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为目标,依托监管底单定期排查南通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及经营(带储存)、烟花爆竹批发、石油开采及金属冶炼企业的投保情况,确保应投保企业100%覆盖,另有57家其他类型企业完成投保;三是强化考核推动,促进责任精准落实。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对保险机构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服务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按ABCDE五个等级细化评估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服务质量,倒逼保险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截至目前,保险机构累计为企业提供事故预防服务2242家次,其中包括宣传教育培训806家次、事故隐患排查915家次。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所提建议,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能力、武装应急救援队伍、夯实共建共治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坚实保障。

南通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9月22日